10月27日,2025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重磅发声,释放积极政策信号,涉及货币政策框架、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个人征信修复等方面。本次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提及多项政策,这些政策举措对于改善市场流动性和居民购房能力均将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市场预期修复。
明年初落地个人信用修复政策 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
我国征信系统会对企业和个人的金融违约行为进行记录,并供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时进行查询和风险评估,但在过去几年,由于新冠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部分个人发生债务逾期,尽管事后全额偿还,但相关征信记录仍会影响其经济生活。
本次宣布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正是为了帮助这部分因短期困难导致信用受损的群体重新获得正常的融资渠道。这些政策有助于帮助符合条件的居民修复信用,部分因疫情导致征信逾期但有实际购房需求和还款能力的人群,将重新获得购房贷款资格,同时,该政策也有助于修复市场预期,提升市场信心。
另外,6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的实施方案》,旨在加快完善统一规范、协同共享、科学高效的信用修复机制,更好帮助失信主体重塑信用,也有助于改善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随着信用修复机制的完善,一些暂时遇到困难但经营基本良好的房地产企业也将更容易获得融资支持,改善其资金状况。
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市场提供流动性 降低市场融资成本
5月7日,央行宣布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同步下行,5年期以上LPR下调至3.5%的历史低位。
此次金融街论坛年会中潘功胜再次表示“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整体延续今年中央关于货币政策的定调,旨在降低市场融资成本。另外,今年9月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调整至4%-4.25%,近期市场对美联储再次降息的预期增强,这也为我国货币政策释放更大空间。
针对房地产金融领域 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
本次央行在“持续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中指出“针对房地产金融领域,主要有首付比、利率、房地产贷款风险权重、居民债务收入比等工具”,这些管理工具的丰富完善,有利于进一步控制风险,也有助于符合条件的居民更好释放住房需求,更好地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去年以来,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多次调整优化商贷首付比例下限、商贷房贷利率等信贷政策,当前全国首套、二套商贷首付比例下限均降至15%,而商贷房贷利率均取消全国层面利率下限,并将确定利率的权限赋予地方。
整体来看,货币政策和信用修复政策的双重作用下,有助于降低市场融资成本,改善市场主体资金流动性,同时帮助受征信系统影响难以融资的群体恢复贷款能力,政策协同发力,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助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中指研究院)